华盛顿特色(二)-“战争纪念”
去过华盛顿国家广场的都应该参观过这里的几个战争纪念地,主要是二战、韩战、越战。这些是美国近代参与的主要对外战争。这里不是评价战争的对错是非,判定标准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甚至也是可能重新解释和定义的。而唯有战争本身不可遗忘,因为战争对世界和社会,更是对人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后果。
纪念战争不仅是为了宣扬己方的伟大胜利和强大武力,或者消灭了多少敌人,更不是为了牢记和鼓动仇恨,而是纪念生命,反思战争对人类带来的损害和破坏,从而在未来减少和避免战争,前不久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一战纪念仪式正是反映和实践了这样的理念。
因此这些战争纪念的主调基本是展示战争对自己的伤害和后果,这也就是从韩战纪念建筑上看到是美军自己的伤亡人数,越战纪念墙上甚至刻上了每一位献出生命的军人名字,表现战争和伤痛,记录和感谢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悼念生命,珍惜和平。
下面就按照这三次战争发生的时间顺序逐个介绍每个战争纪念。
二战纪念园
二战纪念园2004年建成开放,处在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之间。二战影响巨大,涉及全球,美国在二战中总共阵亡了四十万人,是美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中牺牲最多的一次,因而纪念园被放在国家广场中心显著的位置。
纪念园的最高建筑是两个相对的石拱门,分别代表太平洋战区和大西洋战区,中心是圆形喷泉,五十六个花岗岩石柱呈半圆形环绕拱门,每一根代表当时美国的各州和海外属地。我在太平洋战区门下找到了“中缅印”石块,包含了中国的抗日战场。
“自由墙”,上面镶着四千多颗金星,每一颗代表阵亡和失踪的100美国军人,这是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韩战纪念园
相比较二战纪念的宏大壮观建筑,完成于1995年的韩战纪念园则更简单直观。主体是雕塑群,加上“纪念水池”和壁画墙等几个部分。纪念园位于林肯纪念堂旁边,从空中看呈三角形,尖端是圆形“纪念水池”。
整个雕塑群由十九个雕塑个体组成,不锈钢材料,大于真人尺寸。表现一队美军士兵在原野上搜索巡逻,准备随时战斗。每个人的动作形态各异,也表现出各自的表情和心理活动。壁画墙紧邻雕塑群,上面是喷砂成影的美军海陆空军人和历史资料照片。
“纪念水池”大概因为是进入冬天,参观时没有水。地上写着韩战美军和联合国军的阵亡、受伤、失踪、和被俘数字,旁边墙上还有一句话“Freedom is not free”。一个国家真实公开展示自己战争的损失和代价,在这里让人感受和理解的是对生命的悼念。









越战纪念墙
越战纪念墙就是一道150米左右的长墙,严格讲来整个纪念地还包括附近的两个雕塑“三个战士”和“越战女性纪念”。访客通常都是最关注作为主体的纪念墙,这也是在1982年最早建成的,由美国华裔林璎设计,当时她还是耶鲁大学建筑系的学生。
纪念墙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战争纪念风格,而采用了简单低调高度变化的黑色花岗岩墙体,就像是在绿色美丽土地上画出的一道长长的似乎正在愈合的黑色疤痕,墙上刻着几乎所有在越战中阵亡和失踪的美军官兵姓名。这应该就是设计师要表达的对越战的纪念和思考,也是一个普通学生的匿名作品能够从众多著名设计师中脱颖而出中选的原因。
这种设计在当时引起了争议,因为没有表现出传统战争纪念中的突出和伟大,也没有必要的纪念装饰标志,况且林璎本身还是一位亚裔。时光流逝,杂音消退,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能够坦然接受纪念墙。整个墙体光洁闪亮,当站在墙前,你的身影反照和墙上的名字叠合在一起,寓意穿越和连接过去和现在。你还可以拿一张纸贴在墙上的名字上,用炭笔或蜡笔等把名字拓印下来,去世军人的亲朋好友通常会用这种方式保留和纪念。
参观时看到一位老人在为游客热心讲解,起初以为是官方指定的志愿者,交谈后才知道他来自伊利诺州,这几天来华盛顿游玩特意到这里来帮忙。他本身就是一个越战老兵,当初也是强烈反对林璎的设计,他坦白说就是因为她是亚裔。但他现在已经完全接受并支持这个越战纪念墙,每次来华盛顿都要来这里志愿服务。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