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巴黎(12)-永恒“拉雪兹神父公墓”
这是“漫步巴黎”系列的最后一篇,算是暂时告一段落。除了之前介绍的世人皆知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等景点,巴黎还有众多其他重要历史古迹和博物馆非常值得游览。这次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机会拜访,比如拿破仑安息的荣军院、先贤祠、莫奈博物馆等。今天要讲的是巴黎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虽然是墓地,但是巴黎一个特殊的受欢迎景点,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敬拜之地。
“拉雪兹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
是巴黎最大的公墓,1804年设立,目前占地110英亩,埋葬在这里的人至少有几十万,甚至超过上百万。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墓地之一,每年的访客量据说是全球之首,就是因为这里安葬着很多历史上的名人。
几百年来安葬在这里的各行各业名人应有尽有,包括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等。因为一般大众包括我个人可能相对熟悉人文领域,所以这次主要拜访了自己知道和了解的文学和艺术人物,下面会详细介绍数位。
之所以把“拉雪兹神父公墓”放在了这个系列的最后,因为这里也是前面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提到的数位著名画家的安息之地,包括大卫、杰里科、德拉克洛瓦等,算是对他们的最后归宿做个交代。另外这里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肖邦、比才等音乐家,以及巴尔扎克和王尔德等文学大师。从小革命教育中早已熟悉的巴黎公社墙也在公墓中,当然也要怀旧访问一下。
在介绍每位名人墓时,为了对照这些人生前的模样,配上了他们照片或者画像。为加深印象和对号入座,画家们就干脆用他们的代表作代替了头像。下面就是这次花费了几个小时跑断腿拜访的数十位文学和艺术名人墓,当然他们不是这里的全部,比如美国舞蹈家邓肯和法国文学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等很多这次都没有看到,以后有机会再补充了。
肖邦墓。这个雕像是音乐女神痛惜折断的七弦琴,葬礼时演奏了他自己创作的《葬礼进行曲》。按照肖邦的遗愿,他的心脏则被姐姐带回了他一生深爱的祖国波兰,安葬在华沙的教堂。
法国音乐家比才,相信你一定知道歌剧《卡门》吧。开个玩笑话,看墓的样子好像的确卡在两边墓室的中间了,但除了卡住的这位,还有人注意旁边的墓是谁吗?
被认为世界头号女高音歌唱家的玛丽亚·卡拉斯,至今恐怕也无人超越。我现在还有她的几盒光盘,最喜欢听《我亲爱的爸爸》一段。其实这不算真正的墓,估计是灵堂里面放置的骨灰盒。按照她的遗愿,骨灰后来撒在了希腊海边的爱琴海中,希腊是她父母的祖国。
这次找的最后一位画家是毕沙罗,也是花费时间最长的,看看他的墓碑就知道了,刻满了家族人的名字,他只是其中的一位,他一大家子确实出了很多画家。毕沙罗在印象和后印象派中辈分很高,塞尚、莫奈、梵高等对他极为尊重,我个人尤其喜欢他的风景画。
这个就是喜剧作家莫里哀的墓。也不知当初谁翻译的,明明他以喜剧出名,却得了个“哀”的名字。其实“莫里哀”是艺名,因为他也演戏。舞台上演喜剧,生活中的命运的确有些悲哀,最后莫里哀因为疾病和劳累等于是死在了舞台演出上。
寓言家拉封丹的墓和莫里哀的相邻,两个好友生前身后都在一起相伴。据说拉封丹有一句名言“宁吃苦不愿死,世人莫非如此”,大概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意思。自然规律不可违,希望他在地下永远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经因为同性恋被劳改,看过他的名著《道林·格雷的画像》。他的墓曾经被搞脏和破坏过,不是涂满亲吻口红就是丢了某个部件,现在只好用玻璃罩保护了起来。
惭愧还有一个我之前压根就不知道的法国歌手Edith
Piaf。本来不在这次访问的名单上,但遇到有人问她墓的位置,才发现她是法国家喻户晓的明星,虽然在1963年就去世了,现在慕名而来的崇拜者仍然络绎不绝。
最后一个就是“巴黎公社社员墙”。1871年5月28日,147位巴黎公社社员最后被枪杀在这堵墙,这里因此成为了后来法国共产党和左翼人士的斗争象征和精神圣地。一些“法共”领导人去世后也安葬在巴黎公社墙附近,《国际歌》歌词作者欧仁·鲍迪埃也葬在这个公墓。为追求和推动社会变革,法国历史上的革命和付出的代价不能忘记,包括巴黎公社,我们记录和怀念这些历史的目的更是希望以后不再通过暴力和战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