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屯”地里的耀眼钻石-美国国家美术馆



这次华盛顿之行的最后一站是美国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 of Art),所以本篇的题目按顺序应该是华盛顿特色之九了,但感觉这个“超豪华”的美术馆应该单独拿出来亮一下,所以改成了上面的题目。因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是我迄今参观过最好的综合艺术博物馆之一,也许应该说最符合我个人欧美绘画审美口味的美术馆,可以媲美的大概是巴黎奥赛博物馆和伦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或许还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只是很多年没有去过了,需要刷新。




国家美术馆成立于1937年,最初的家底是无偿捐献的私人藏品,最主要来自安德鲁·梅隆。当年苏联政府手头缺钱,竟然把很多国宝出售筹集资金,反正是从沙皇那里一分没花收缴来的,梅隆先生自掏腰包买下了数件,包括拉斐尔和提香等名家珍品,这些成为了美术馆的早期收藏。
美术馆在政府和私人的双重财政支持下不断扩大发展,现在室内展览基本分为展览欧美古典艺术的西馆和展览现代艺术的东馆。两馆的建筑本身就代表着不同时代的设计风格,新古典风格西馆的设计师是约翰·波普,他的另一个知名作品是杰弗逊纪念堂,而现代化东馆的则是大家熟悉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与史密森尼博物馆一样,参观国家美术馆也是完全免费。




美术馆的名作精品实在太多,可惜不能在一篇博文里展示太多,只好百般取舍,挑出30幅绘画作为部分代表 (就这篇幅也挺长的)。我个人偏好大致从欧洲新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和印象与后印象派,包括了莫奈和梵高等画家,所以自私地大多挑选了这类时期和风格的作品,再加上少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些作品全部集中在美术馆的西馆。美术馆还收藏展览很多非常出色的美国画家作品,以及东馆的现代艺术,只能等有时间再单独整理出来一篇分享。




这次挑选的作品一部分是公认的世界名画,另一些不见得十分有名,只是我个人的喜爱,混合放在一起展示,也附注了简单的介绍和说明。要想了解美术馆的更多收藏和展览作品,官网上有详细的资料,当然什么都比不上亲自来美术馆目睹欣赏。



首先是达芬奇的女性肖像画《Ginevra de' Benci》,这是美国唯一公开展览的达芬奇绘画。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相比怎么样?高贵端庄,但孤傲冷淡,大概缺少了嘴角那一丝神秘的微笑。


《牧羊人的崇拜》(1510) 出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代表乔尔乔内之手,以此为标题的各种绘画不少,但小乔的这幅画面柔和均衡,色彩明暗突出,人物风景融合,是同时期宗教题材中的杰出作品。


算是乔尔乔内继承人的提香也是擅长浓重神话和宗教题材的作品,而这个英俊成熟而又有点害羞的贵族少年肖像画《Ranuccio Farnese》让人眼目一新。干脆多说一句,这个当时12岁的少年其实是教皇的孙子,后来成为了枢机主教,可惜35岁就去世了。


弗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巨幅作品《在狮子巢穴的丹尼尔》(1616)。我原本不熟悉这个圣经故事,当时不清楚Daniel是谁,主要是看鲁本斯笔下形态各异、生动活现逼真的狮子了。现在知道了丹尼尔在向上帝祈祷并得到了保护,免受吃人狮子的伤害,以此证明信仰的重要和上帝的神迹。


荷兰人维米尔创作和遗留的作品不多,但都是精品。室内、女人、光线。。。这个《持天平的女人》(1664) 也是他的经典风格画作之一。


“自拍专家”,不对,应该说自画像大师伦勃朗非常喜欢和擅长给自己画像,出产颇丰。这幅1659年的画突出了明亮光线中的脸部,从头发胡须到脸上的皱纹和斑点,伦勃朗都细心真实地描绘了自己,诉说着生活经历和岁月沧桑,那双智慧但有些忧郁的眼睛大概告诉大家当时的财务窘困。嗯,他头上那顶贝雷帽还是不错滴。


难得从老画中见到古人开Party的热闹欢庆场面,这里就有一个《跳舞的夫妻》(1663) 。杨·斯特恩 (Jan Steen) 是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他的作品经常表现欢快轻松的普通家庭和人群日常生活,亲切幽默,甚至有些混乱搞笑,估计都是喝多了闹的,他本人大概就是一个酒鬼。


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 的《维纳斯入浴》(1751),经典的洛可可式美艳润滑,妖娆性感。


这幅画的名字太长,反正就是两位侯爵夫人和他们的儿子们,善于走贵族上层路线的勒布朗夫人的此类肖像画老是那么高贵迷人,温情脉脉。


安格尔画中的女性总是丝绒绸缎那样的细腻、柔和、精致,《莫特希尔夫人》正是如此,美丽优雅,雍容华贵。还有另一副同名肖像画在英国伦敦的国家美术馆也见到过。


雅克-路易·大卫1812年创作的著名拿破仑皇帝肖像画,估计“拿帝”不太可能亲自当男模,应该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注意几个细节,桌上燃烧的蜡烛和羽毛笔,背景的钟表指示着4:13,卷起的纸上隐约有Code一词,暗示或挑明拿破仑孜孜不倦熬夜工作撰写《拿破仑法典》,多勤奋伟大的国家领导人啊,大卫赞颂的水平就是高妙。


克劳德-约瑟夫·韦尔内 (Claude Joseph Vernet),法国画家,在意大利住了多年,专长海港和风暴等宏大场景,这是代表作之一的《沉船》(1772),通过光线色彩和角度构图,展示了大自然变脸的狂暴和力量,以及人类的顽强抗争求生。


英国是个盛产煤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更是需要煤炭能源,英国画家特纳在《船工在月光下装煤》(1835) 里描绘了煤炭运输的场景。擅长浪漫风景画的这个特纳 (J. M. W. Turner,别和另一个也是风景画家的特纳搞混了),把水天的自然风光和工业运作结合在了一起,原本的江月幽静中搅入了火光的喧闹。从主导画面的光线烟雾和背景来看,工业也不仅是右边的那一小块范围,而是随着远航的煤船产生更深远广阔的影响。另外你从画中看出后来法国印象派的影子吗?


《老乐师》(1862) 表现了爱德华·马奈画作表现社会现实的风格特点,尤其是独有的色调和底层人物形象。


《铁路》(1872),同样是马奈的画风,但没有前面的阴郁压抑。母亲静心读书,女儿好奇张望蒸汽中的火车,小狗在主人怀里打盹,普通的场景也能打动人。画中的两个人物从服装颜色到前后身形正好都是相反对比,给人深刻印象。


雷诺阿的《巴黎新桥》(1872),喜欢这种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巴黎风光,其他著名画家也画过它,比如莫奈等。另外还因为我走过几趟这座巴黎名桥,尤其感到亲切。


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的《扁舟》(1877),这或许不算什么名作,但我喜欢河中划船的场景和意境,大自然的蓝绿背景,衬托突出了划船人的白衣和黄浆,画面动感明亮,赏心悦目。


从远处看还以为是米勒的作品,因为感觉风格内容接近,现在知道这是《收获菜籽》(1860),还是喜欢这种乡村田园农家劳作的场景。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朱尔斯·布雷顿 (Jules Breton),当时大大有名,据说穷困潦倒的梵高曾经去拜访他都没见着。


梵高《自画像》(1889),消瘦的脸上头发杂乱胡须不整,但那双最引人注目的忧郁眼睛里诉说着什么,此刻的生命中又经历了什么磨难?


梵高的《玫瑰》(1890),可以说是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用料浓厚,色彩奔放,充满了鲜活和旺盛的生命感染力。这时候他就要离开精神病院,心里希望新生活的开始。


梵高的风景画《奥维尔的绿色麦田》(1890),波动的无人田野,变换的漩涡天空,涌动出自然的力量,也使人感受到不可控的混乱孤独紧张。几个月后,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只有高更在大溪地的独特经历才能画出这《海边》(1892),与画家类似作品相比,感觉这幅的色彩尤其鲜艳明快,突然也想到大洋海岛上过那异国情调的日子。


塞尚的静物画浓厚多彩,在安静中引人注目。


德加的标志性芭蕾舞女画,与其他的一些偏重黑白色调不同,这幅《四个舞女》(1899) 的红黄绿衣服和背景浓重艳丽突出,释放出了更多姿彩的韵味。


看惯了德加笔下的舞女,再看他另一种风格和主题的《熨衣的女人》(1887),或许也可以说同样的女人做着不同的辛苦工作。阿德先后创作过多幅相似的作品,以及对女帽工坊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女工行业状况。


法国画家罗特列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也擅长描绘歌舞厅,比如“红磨坊”,这是《马塞尔·林德在歌剧Chilperic中跳波莱罗舞》。马塞尔 (Marcelle Lender) 是当时法国的女艺人,这幅画生动地表现了她的火热奔放舞姿,那飘动的粉红色裙子尤其艳丽夺目。


一直很喜欢毕沙罗的乡村田园风景画,他也画过不少的巴黎和伦敦等城市景物,比如这个《晨光中的意大利大道》(1897),老毕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巴黎的闹市街道风光。


最后以莫奈的几幅画作为结尾。这是《日式人行桥》(1899),一看就知道是他的经典名作,他在同一个角度画了十二幅描绘这个美丽神秘梦幻的睡莲池塘和小桥,在巴黎奥赛博物馆和伦敦国家美术馆都看到过类似作品。


莫奈印象风格的《日落时的国会大厦》(1903),可以看出这是画的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大笨钟和英国国会建筑剪影,画家以此为背景创作过一系列作品。自己也去过那里,因而勾起了画面般朦胧梦幻的回忆。


除了莫奈的花草山水,家庭也是他绘画的一个重要主题,他挚爱妻子卡米尔和孩子,从这幅温馨的《摇篮》就可以看出画家满满的爱。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华盛顿特色 (一)“总统纪念”

朝拜耶路撒冷 (9) – 从“最后的晚餐”到“客西马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