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耶路撒冷 (12) -最古老的“大卫城”
很多人认为耶路撒冷老城是城市最古老的部分,其实在另外一个地方,让我们再把时间倒流回距今三千年历史的大卫时代,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就叫做“大卫城”,从今天理解耶路撒冷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看,此处才是最正宗的原始地和城中心,尽管大卫和犹太人不是这里的最早居民。随着历史变迁,大卫城从辉煌到毁灭,千年来废墟一直埋没地下被遗忘,现在经过不断考古挖掘,成为了新地标。访问耶路撒冷,除了老城和其他景点,也应该到这里来了解一下城市的历史起源。
“大卫城”(City of
David) 在圣殿山城墙南边,相距非常近,地理上属于西岸地区,之前上千年都几乎无人居住,只是到了一战到二战后的英国委任统治时期,才有人逐渐从邻近的阿拉伯村庄迁移过来,因此现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数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48年阿以战争后此区域属于约旦,1967年六日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至今,并在这里正式开始了考古挖掘。本地的归属权力一直都有争议,甚至以色列考古挖掘也被认为是带有政治目的,估计是要证明这里自古以来怎么着的论断。我们不涉及这些国际政治问题,而是作为游客了解目前已发现的古大卫城的遗迹和历史。
“大卫城”位于山上,居高临下,三面被陡峭峡谷环绕,因地势险要,最重要的是有长期固定水源“基洪泉”,因此很早之前就有当地迦南人部落占山为王, 并修筑了防卫严密的坚固城墙。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大卫带领犹太人攻占了此地,加固扩建城市,建立起了以色列联合王国,结束了犹太人的长期迁移生活,正式开启了耶路撒冷的传奇历史。
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时代进一步扩张了城市,尤其是在北边的山上建立起了朝拜的圣殿,就是现在圣殿山的位置,被称为耶路撒冷历史上的“第一圣殿”。后来国家分裂成南北犹太和以色列两个王国,耶路撒冷作为犹太国的首都,挡住了亚述人的进攻,却被巴比伦侵占,圣殿和城市被毁,这是后话,不再过多叙述了。
大卫城的考古挖掘工作仍在进行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成果,比如下面要介绍的几个主要人工建筑遗迹。令人信服的是,已经出土的一些物品和文字与希伯来圣经中的记载吻合,进一步证明了大卫城的实际存在和历史作用。
因为不熟悉大卫城的历史和结构,这次参观选择了导游带领讲解,在地面游览还好,但后来进入地下隧道被导游带着转晕了,失去了方向感,记不清到底去过哪些地方,只好尽量借助照片靠自己的记忆,再加上写这篇文章补了一些历史背景功课,如有错误再纠正了,让我们开始探寻大卫城吧。
大卫城进门有访客中心和礼品店,这些没有特别就不介绍了,直接先到平台观看风景了。这里是过去的城墙观察楼,视野开阔,下面是蜿蜒汲沦谷,就像几千年前眺望敌情一样,可以感受到大卫城居高临下的险要地势,对面密集楼房现在是阿拉伯村庄。
另一方向俯视汲沦谷地,眺望远处的橄榄山
跟上导游沿路线走了,只抓重点介绍,此处叫“巨石结构”(Large Stone Structure),大概不知道准确称呼,只好以考古发现起个形象名字,目前认为这里很可能是大卫居住的宫殿,能在大卫的老家里转一圈不错。
这是“阶梯石结构”(Stepped Stone Structure),大约三千年前建筑遗迹,依托背靠城墙,用途有各种不同说法,防守城堡,或者某个王公大臣居住的豪宅。
从上面的平台沿着台阶一路走下来,远点可能更清楚,这一片就是上面说的古城墙和房屋建筑。
大卫城内步行游览小道
在这个四处都是石头和古迹的单调地方,看到盛开的鲜花感到特别赏心悦目。
我们开始进入地下了,走在通向“基洪泉”的隧道里。“基洪泉”(Gihon Spring) 属于间歇性喷泉,被称为耶路撒冷“跳动的心脏”。作为生命线水源,是人类当初在此建城居住的主要原因,因此一直受到最严密的保护防卫,内部要通过从山石中凿出的隧道才能进入到达。
经过著名的“沃伦井”,最初被考证是从地下“基洪泉”取水的“井”,以发现的英国考古学家查尔斯·沃伦命名,后来认为这个洞是天然的,是否作为取水用还是有争议。
继续一直往下走到达泉水处。
这是个比大卫更早的迦南时期水池,3800多年前在山石上开凿,如果被敌人包围时可以提供用水,据说还是后来所罗门加冕成王的地方。
这些石头废墟应该是喷泉上建的保护塔或城楼,有专门道路通往城墙内部。
要出去回到地面了,有两条道路选择,都是地下隧道,一个是“湿道”,也就是“希西家隧道”(Hezekiah's Tunnel) ,这是在大卫城下面的一条地下水道,从岩石中开凿出来,推断在2700年前的希西家王统治时期建造,希伯来圣经里也提到过此时期有过治水工作。这条水道把“基洪泉”水顺着地势从高往下输送到“西罗亚水池”(Shiloah Pool),大约500多米长。这条渠道蛇形弯曲,并不是一条直线,据记载两队人从两头开凿地下隧道,最后在中间成功汇合,至于在当时条件下他们如何能够找准方向还是一个未解的问题。
我们到达这里时“湿道”已经关门了,只能在入口看一眼。很遗憾,很想淌水走一趟体验,大约需要半个多小时。导游说夏天时要排老长的队,才明白在访客中心时大冬天看到穿短裤凉鞋的女孩子,就是为了准备走这趟水路,据说水最深时候可及大腿。
没办法我们只能走另一条“干路”,正式叫“迦南隧道”,大卫之前的迦南人修造的,接近四千年历史了,据说大卫的人马就是从这里潜入偷袭得手。但这条旱路短多了,没有水,从另一个出口冒出地面,总是觉得不过瘾。这条路从岩石中穿行,非常狭窄,经常需要侧身才能通过,有地下恐惧症的不要来。
如果走地下隧道“湿路”就会从“西罗亚水池”(Shiloah Pool) 这边出来,我这次只好从地上走过来。水池位于城墙之内,“基洪泉”的水通过“希西家隧道”流到这里储存起来,作为平时生活和战时使用。之前的泉水泄流到了汲沦谷灌溉田地花园,但战争时等于给外面的敌人提供了水源,所以建设开凿了这个水道可以自备自用。
展览的图片展示水池灌满的样子,大卫城的参观终点就在这里了,对于耶路撒冷的历史起源有了直观的了解和体验,值得一行。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