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耶路撒冷 (4) -辛德勒与国际义人



在耶路撒冷闲逛的时候,意外邂逅了一位老熟人,说是熟人因为是从历史书和电影上认识,久仰大名却无法谋面,这一次相遇近在咫尺,却是人间地下,应该说是他身体在土地,灵魂在天堂,这位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二战时期德国人道主义英雄奥斯卡·辛德勒。
很多人一定不会忘记1993年出品的好莱坞电影《辛德勒名单》,施皮尔贝格执导,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种奖项,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影视作品之一。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因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个人也是通过这部影片首次知道他,也更加深刻了解犹太人遭受的纳粹迫害和屠杀的历史。





《辛德勒名单》根据历史上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讲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 (Oskar Schindler1908-1974) 在二战期间挽救了一千多犹太人生命的故事。他为此也耗尽了钱财家产,战后破产生活贫困,犹太人也没有忘记恩人,伸出了援助接济之手。辛德勒还被以色列政府授予了“国际正义人士”荣誉称号,死后安葬在圣地耶路撒冷锡安山的天主教公墓,他是唯一参加过纳粹党的人得到这种荣誉归宿。直到今天还不断有人来墓地拜谒致敬,这次我也是一位,在墓地相遇的还有几位从德国来旅游的青年男女,欣慰德国新一代也没有忘记这段历史。


 奥斯卡·辛德勒
 
1946年,辛德勒和被救的部分犹太人重逢

辛德勒墓
 
“国际正义人士”(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是以色列政府为感恩和纪念专门设立,授予纳粹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挽救犹太人的外族人士。推荐甄选条件严格,但不分高低贵贱,名额没有上限,迄今有几十个国家的接近三万人获得了这个称号。里面有英国公主和比利时王后等皇家贵族,也有官员和牧师等,更多是各行业的普通平民百姓。除了奖章和证书等,这些国际义人还被授予以色列荣誉公民。如果他们决定移民以色列,可以成为正式以色列公民,并享受特殊津贴等政府福利。


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 里的国际义人花园,记录着每位的名字



在所有“国际正义人士”中被授予最多的是波兰人,将近七千人,其次是荷兰人,第三是法国。看到这里你想知道是否有中国人?迄今一共有两位,他们名字是潘均順和何凤山。
潘均順 (1889-1974) 是在1995年第一位被追授“国际正义人士”的中国人,尽管很多人压根没听说这个名字。他其实是居住工作在当时苏联的中国籍华人,在德军占领期间曾经掩护照顾一位逃跑的乌克兰犹太女孩,直到红军解放了当地,之后继续收养教育女孩。潘均順的两个儿子都加入了苏联红军,奔赴前线,他们再也没有回家。
没有找到潘均順的照片,连以色列专门负责授予“国际义人”的专门机构Yad Vashem官网的个人介绍里都没有,唯有名垂青史。


何凤山


第二位是何凤山 (1901-1997) ,民国外交官,二战时担任驻维也纳领事馆总领事,基于善良人道立场,他违背上级命令在几年的时间里向成千的奥地利犹太人发放大批中国签证,帮助他们逃离法西斯迫害,挽救了众多犹太人的生命,在获得签证来中国避难人中有后来成为美国财长的布鲁门塔尔等知名人物,当时上海的犹太居住区“隔都”里就有很多何凤山帮助的人。除了中国,很多犹太人还借助签证转道去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其他国家。2000年,何凤山被以色列追授为“国际正义人士”,那时他已经去世三年,生前从没宣扬自己的事迹,荣誉虽迟到但终于没有遗忘,何凤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
相信还有很多其他中国正义人士在二战期间帮助过困难中犹太人,尽管程度和方式不同,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国际义人”的标准,或者因为没有记录或见证流传下来,但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人类应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我们也要牢记历史,宣扬正义,不要让类似事件在任何专制独裁制度下重演。




辛德勒的墓上用两种语言总结一生,盖棺论定。德语写着 1200名受迫害犹太人无法忘怀的救星”,希伯来文是“国际正义人士”。按照传统犹太人在墓上放上一块石头,表达永恒的哀悼和纪念,我和几个德国青年也在辛德勒的墓上放下了自己的石头。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逛墨西哥城(4)-阿兹特克帝国“大神庙”

日月同辉-墨西哥特奥蒂瓦坎金字塔

寻源雅典(2)-雅典卫城和帕特农神庙